恶心、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恶心是一种主观上的欲吐感,常伴有胃部不适和紧迫感;呕吐则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将胃内容物经食管、口腔排出体外的反射动作,导致恶心、呕吐的原因主要有饮食不洁、急性胃肠炎、胃溃疡等。
1、饮食不洁: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刺激胃肠道黏膜。胃肠道为了抵御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加速蠕动将其排出体外,从而引发恶心、呕吐。同时,有害物质还可能影响胃肠道神经的正常传导,刺激呕吐中枢,进一步加重恶心、呕吐的症状。
2、急性胃肠炎:多由病原体感染、食物过敏、化学物质刺激等因素引起。炎症致使胃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受损。胃肠蠕动紊乱,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在胃内积聚后反流,刺激胃黏膜,进而引发恶心、呕吐。患者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3、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破坏胃黏膜防御机制,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胃黏膜形成溃疡。胃酸刺激溃疡面,引发疼痛,同时刺激胃的神经末梢,传导至大脑呕吐中枢,导致恶心。当胃部蠕动时,溃疡部位受到刺激,引起胃痉挛,促使胃内容物排出,产生呕吐症状。
如果恶心、呕吐长期不治疗,对于饮食不洁导致的情况,可能会因反复呕吐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影响身体的内环境稳定。急性胃肠炎若不干预,病情迁延不愈,可能转为慢性胃肠炎,增加治疗难度,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胃溃疡患者则可能面临溃疡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极大降低生活质量,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预防恶心、呕吐的措施
在饮食方面,要严格注意饮食卫生。确保食材新鲜,烹饪过程中做到生熟分开,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物。不吃来源不明的食物,尤其是路边摊食品。对于易过敏食物,要谨慎食用,避免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胃肠道不适。在生活习惯上,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注意餐具清洁,定期消毒。同时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病原体感染引发的急性胃肠炎。对于有胃溃疡风险人群,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定期体检,进行胃肠相关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疾病,有效预防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