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之下爵位变换
自战国开始秦国进行变法,开始了军功爵制,成为了后世另一种授爵的方式,两汉继承了秦的制度,但并没有完全继承秦的军功爵制,但是这两个朝代的爵位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后世爵位制度都曾有过这两个朝代的影子。
1、秦汉爵位制度
秦朝的军功爵制来自于战国,来自于商鞅变法,商鞅为秦君定下耕战大计,为此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打压秦朝贵族,将土地赏赐给有功士兵,秦朝爵位20等,爵位越高,土地和仆人越多,大量百姓参军,依靠敌军首级获取爵位,商鞅将秦军人性的私欲放大,秦军临战如虎狼之师;
汉朝沿用秦的20爵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王爵,也就是郡国并行之策,刘邦认为秦朝灭亡很大原因就是没有分封宗室子弟,才导致灭亡之时无人来救,刘邦立国之初大肆封王,汉朝54郡,王国达到39郡,王国自征赋税,管理军队,权力过大,最后导致七国之乱。
西汉开国之初,大封列侯,大者食邑万户,小者五百户,侯爵表现在经济方面。东汉初年,刘秀大封功臣,封诸侯王和列侯,封侯者365人,强侯数县,弱侯数百户,侯爵没有实权,只有租税权力,刘秀给了侯爵经济的福利。
2、曹魏两晋时期爵位制度
曹操废除20等爵位设立九等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关外侯,五大夫侯,县侯以上有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只有地租。曹操设立的相当一部分爵位,封地不是在蜀汉,就是在东吴,官员就算是有爵位也没有实际利益,就是荣誉象征。
司马炎设立的晋朝,爵位制度非常繁杂,它融合了西汉初年,和曹魏爵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一共划分了十八级;
其中王爵是受封自己皇子的爵位,王爵权力非常大,独掌一国,有军权,公侯伯子男是受封皇家宗室贵胄的,其余是封功臣用的,乡侯以上有封地无实权,但有经济特权,乡侯以下没有封邑。
司马炎的爵位制度具有很严重的弊端,同宗王族权力太大,尤其是拥有独立的军权,一旦中央势弱,地方难免出现叛乱。
3、东晋之后爵位制度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朝除了增设郡王和藩王爵位以外,其余与晋朝相同,基本继承了晋朝的爵位制度,但去除了王爵对封地的管理权,这是对晋朝八王之乱的警醒,毕竟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北魏设立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等是一个爵位,这一时期功臣可以封王爵,王爵不仅仅只被宗室垄断,爵位带表有租税,且爵位对应品级,如散男从五品下,此时的政权处于功勋贵族和世家大族把控政权的时代,上升渠道几乎被垄断。
4、隋唐时期爵位制度
隋朝爵位制度与北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隋朝开国之君隋文帝设立九等爵位,王国,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与北周很类似,隋炀帝继位后,觉得爵位过于繁多,只保留其中三等,王爵,公爵,侯爵。
唐朝爵位划分亲王(此时亲王只受封皇帝兄弟和皇子),嗣王(嗣王为唐朝首创,主要册封对象是亲王嫡子),郡王(皇太子儿子和特皇室特殊功劳子弟),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男,唐朝爵位受汉初七国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影响,不赋予王权太多实际权力,采取封君食邑的制度;
毕竟身为皇亲国戚,功勋重臣,虽然不能赋予太多向行政,军权之类的实权,但是可以赋予以土地财富代替其他权力赏赐给勋贵们,保证其富贵,如亲王永业田10000亩,国公4000亩,最后一级男500亩,依次递减;
虽然唐朝爵位对应土地财富,但只有获得实封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土地获得租税收入,如唐朝名将秦琼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逝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徐州都督,胡国公,永业田4000亩。
唐朝爵位继承有降爵制度,除了皇太子一脉其余子弟在继承过程中统统都要降一等爵位才能继承,例如亲王之嫡长子继承嗣王。
5、宋朝爵位制度
宋朝爵位一共十二级,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宋代保留了唐朝的封君食邑,但是区别于唐朝,宋朝的食邑前面加上食实封才能真正享受土地的财富或国家的实际赏赐。宋朝爵位俸禄对比其他朝代其实是比较低的,食实封的爵位最多的也就千户,少的百户,而每户换算的实际金额也就二十五文钱,北宋初年一两银子兑换一贯钱,一贯指770铜钱,可见宋朝爵位俸禄低下;
而宋朝有爵位的人有么是宗亲,要么是功臣一个是皇亲国戚维护宋王朝统治的亲族,一个是开国功勋或者是国之栋梁,宋朝爵位体现在荣誉性较强而已,宋朝有异姓王和死后异性封王的传统;
如王安石死后封舒王,岳飞死后封鄂王,王景生前封太原郡王,死后封岐王,宋朝大部分爵位无法世袭,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总体来说宋朝封爵分广泛,为了激励将士,鼓励文臣,封爵制度宋朝可以称得上欣欣向荣的朝代。
6、元朝爵位制度
元朝爵位划分为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子,县男,等爵位。元朝王爵属于蒙古贵族特权,亲王为蒙古皇族宗室爵位,次一等王爵为蒙古功勋贵族所封赏,王爵以下数量庞大。
蒙古王爵权力较大,尤其是分封在外的宗王,忽必烈统一天下后,西北连年叛乱,忽必烈令封自己儿子为王爵,分封边疆平乱,这就是元朝宗王出镇制度,元朝的宗王出镇制度只给宗王兵权,不给宗王治理权,目的就是维护元朝统治,宗王与地方官各司其职。
7、明朝爵位制度
明朝爵位宗室:亲王(明初亲王称为藩王也称为塞王拥有兵权),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功臣:公,侯,伯三等爵位,著名公爵如李善长,徐达,著名侯爵如蓝玉,著名伯爵如刘基。
明朝建立之初亲王有封地,有军权,称为藩王,最有名的就是燕王朱棣,但在朱棣继位后,防止有人效仿自己解除了藩王们的军权,将诸王分封出去,但是不理地区事务,给予藩王们经济和土地补偿。亲王除了实际权力外俸禄最早为5万石,后削减为1万石,其余宗室爵位者依次递减,最低一等奉国中尉为200石。
而功臣爵位拥有爵位和一定的俸禄,区别于其他朝代,明朝功臣拥有皇帝赏赐丹书铁券,享受免罪权力。
8、清朝爵位制度
清朝爵位分宗室和外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种,其中宗室爵位:和硕亲王(清朝亲王爵位比较复杂,划分为满族非满族,铁帽子王和非铁帽子王,这涉及到王爵能否正常世袭,还是依次递减),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如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十二级清朝宗室爵位依次递减制度,直至辅国将军为止,不再降,宗室爵位可以领取俸禄,如亲王奉银1万两,米1万斛,奉恩将军奉银110两,米110斛,清朝王爵除非公派否则不准离京,清朝宗族王爵不加国号而是加美号,如廉,恭等号。
外臣爵位: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八等;清朝外臣与宗室类似,但不享受俸米,奉银也很低,诸如一等公奉银700两,恩骑尉45两。
蒙古爵位:亲王(蒙古亲王相对于皇室亲王俸禄低很多,蒙古亲王大多世袭,皇室亲王除了铁帽子王大部分依次递减),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札萨克台吉,一到四等台吉,固伦,和硕,郡主,县主,郡君,县君额驸。
清朝的蒙古爵位是历朝历代所没有的,这表示清朝对蒙古管理和掌控的进步,依靠封爵笼络人心的同时,将蒙古划分为网状的势力范围,使蒙古无法集合力量对抗清朝。
总结:
爵的出现贯穿古今,先秦自清,源远流长,爵是笼络人心彰显身份,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用爵换取臣子和将士的忠心,经过历代王朝,爵已经不仅仅是土地人口的象征,而是荣誉和认可的象征,是统治者对臣子的鼓励,也是臣子功勋的标记,爵是古代君王招揽人才维护统治的重要道具。
参考文献:《通典·职官·封爵》《中国古代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